1071课程设计

東台灣文化資產巡禮

主课老师:江允智、黃淑貞

修課人數:23人

課程發展機制與相關活動:

        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,採取多元的教學方法,包括主題講授、案例教學、跨領域教師共時授課、戶外教學、數位化(典藏)教學等,以及分組討論、專題報告等,透過師生良性互動以及教學助理從旁協助,引發學生學習動機。

本課程教學內容特色有四:

  1. 尊重、關懷: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資產保存與管理觀念
  2. 參與、欣賞:認識與欣賞東台灣多元的文化樣貌
  3. 推廣、反思:參與地方文化資產的守護行動
  4. 美學、文化與工程的跨域對話

課程重要活動包括:

  1. 2018年「玩味花蓮」影像敘事暨徵文競賽,參加者加分
  2. 場域教學:勝安宮/慈惠堂
  3. 場域教學:慶修院
  4. 場域教學:松園別館/太平洋詩歌節
  5. 場域教學:新城神社/台肥構內社
  6. 場域教學:節約街日式建築、檢察長宿舍

跨學科課程推動成效:

        本課程設計,以學生學習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結合為中心,從觀察文化資產的視角(從美學、文化及工程等角度),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自己居住的社區、學校、城市、東台灣的歷史空間與文化意義,以及古蹟與文化資產保存法和現實的經濟發展關係。在課程架構上,依據「文化資產的歷史與文化」、「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管理」、「文化資產的經營與行銷」等三大主題進行規劃,培養學生從尊重地方文化資產做起,建立正確的古蹟保存與管理觀念;並透過對古蹟的源流與形式探討,並透過數位典藏的數位工具應用,使學生能夠欣賞與包容多元的文化價值;進而反思並運用媒體的訊息與技法來行銷推廣在地文化,藉由從美學與藝術領域出發,連結人文及社會領域,並加入工程及數位典藏元素達成「跨領域」教學,落實本校通識教育所欲培養的學生基本素養。

 

生態工程導論

主课老师:江允智、林敏朝

修課人數:46人

課程發展機制與相關活動:

  1. 2018年「玩味花蓮」影像敘事暨徵文競賽,參加者加分
  2. 人工浮島&人工溼地實作
  3. 生態旅遊推廣

跨學科課程推動成效:

        本課程希望能增進同學對生物生命的尊重、生物行為的探究、生物棲地的特性、自然生態的知識的學習後重新思考,在人類為了經濟發展與防災面臨困境下,使工程建造在人的需求與生物的需求之間尋找平衡,並對已破壞的生態環境,以生態工程的技術來復育。

 

數位文化與影像敘事

主课老师:張政偉

修課人數:66人

課程發展機制與相關活動:

  1. 2018年「玩味花蓮」影像敘事暨徵文競賽
  2. 紀錄片觀摩

跨學科課程推動成效:   

  1. 本課程跨越文學與傳播之界線,介紹多媒體理論與實作。
  2. 邀請業師(東方報陳體發組長)進行圖像拍攝實務介紹。

 

旅遊敘事

主课老师:胡馨丹

修課人數:14

課程發展機制與相關活動:

  1. 2018年「玩味花蓮」影像敘事暨徵文競賽
  2. 場域教學-花蓮市街穿梭:花蓮鐵道園區
  3. 場域教學:溝仔尾走讀
  4. 場域教學:國福部落耆老導覽:撒奇萊亞的族群故事
  5. 場域教學:慶修院

跨學科課程推動成效:   

         本課程實地訪查花蓮當地景點,並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性之敘事練習。

 

觀光日語

主课老师:賴芷葳、八百谷晃義

修課人數:35

跨學科課程推動成效:   

        邀請業師(洄瀾窩青年旅舍葉集偉董事長)進行商業觀光展售、行銷等實務指導。

 

國文(開設6班)

主课老师:陳金木、張政偉、胡馨丹、陳啟文、林素芬、蕭鳳嫻

課程發展機制與相關活動:

        本校國文課程使用共同教材,教師可依據院別、程度選擇篇章授課。其中規定必選課文為顏崑陽「文學心眼中的花蓮」。提供學生欣賞、理解花蓮之觀點。

 

 

微學分工作坊:T型人才培育工作坊

主课老师:張捷、葉集偉、馬中原、蔡尚廷、葉聖弘、曾冠皓、林子暉

修課人數:57